秋天,有很多地方树叶变色晚但早。为什么秋天越来越短?

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最近,很多人都抱怨今年秋天特别短,所以都在从短袖换成长袖。气象数据也支持这种观点。 9月下旬,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普遍偏高。但10月份以来,多股冷锋到来,我国北部地区气温持续下降,加快了冬季的步伐。那么秋天真的变得“更短”了吗?我们来看看气象专家的解读。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与信息传播中心知名专家 朱丁震:今年秋年是否短暂,必须从两个方面考虑。一是秋天来得晚不晚,二是冬天来得晚吗?正常或提早开始。这样可以缩短整个秋天的时间。今年秋天会不会来得太晚?首先,我们来看看如何判断秋天何时到来。与人们所认为的“秋季”不同,美国国家气候和季节部门标准要求,如果连续五天的移动平均气温持续低于 22 摄氏度,则符合秋季标准。移动平均温度是多少?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科普中心知名专家 朱丁镇:叫五日移动平均气温,是为了避免受到一两次冷空气寒潮的影响。从给定日期开始,以 5 天的滚动周期逐渐测量温度,直到至少连续 5 天平均温度低于 22 度。如果连续,这五天中的第一天将被视为秋季的第一天。我国有幅员辽阔,南方和北方的立秋有很大不同。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年平均数据,呼和浩特、哈尔滨、兰州、银川等地方政府和省会城市一般从8月中旬入秋,广州、南宁10月下旬至11月才入秋,海口11月下旬才入秋。四季如春的昆明,以及地处高海拔地区的拉萨、西宁,一年四季很少有秋天。今年,受副热带高压系统北移强度和弱冷空气影响,日本南部大部分地区入秋明显推迟。以南京为例。 10月18日,南京正式入秋。这是有记录以来降得最慢的一次。今年,南京从4月29日开始入夏,历时167天,也创下了历史记录。我国秋季,很多地方出现了迟到早退的现象。气象资料分析显示,我国许多地区的秋季不仅来得越来越晚,而且停留在秋季的时间也越来越短,呈现出明显的“落得晚、来得早”的趋势。据气象资料显示,“秋来迟”的情况并非今年独有。对比1991年和2020年的平均入秋时间,我国很多地区入秋时间延迟。其中,郑州、宁波、深圳、杭州秋季延期最多,均超过10天。北京、长沙、南京、合肥、乌鲁木齐等城市的秋天也比往年晚了5至9天。尽管该国许多地区的秋季推迟,但北部地区的冬季却提前到来。十月初,冷空气多次袭来,天气炎热。雨继续下着,阳光很少。受此影响,京津冀多地秋季长度将明显缩短。例如,石家庄市平均入冬日为11月7日,但今年入冬日移至10月18日,导致今年秋季气象日数仅有31日,创下当地秋季日数最短纪录。 “迟到”和“早走”的综合效应与“缩短”秋天的长度有直接关系。与1961-1990年相比,1991-2020年的30年间,安徽省合肥市的秋季缩短了11天。北京、南京、江苏、湖南长沙、浙江杭州的秋季缩短了6至7天。天津、银川、重庆和乌鲁木齐的秋季季节也缩短了三至四天。最后,从地域分布来看,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本质上是短暂的下跌。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等大部分地区秋季持续50天左右。相比之下,四川、陕西、云南等西南地区的秋季相对较长,通常持续70至80天。其中,贵阳市秋季最长,从8月底持续到11月底,年平均天数为83天,其次是成都,为78天。全球变暖正在“挤压”秋天。为什么秋天越来越短?科学家表示,由于全球变暖,季节模式正在发生变化。对于秋季“缩水”现象,气候专家表示,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变暖引起的大气环流调整。我国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。随着夏季过去,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弱,冬季风和夏季风开始过渡,导致北方气温逐渐下降。h 向南。全球变暖导致炎热的夏季更长,而活跃的冷空气可能导致某些地区的冬季提前到来。 “推拉”效应缩短了下落时间。季节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您的身体感觉,还会影响您的健康。秋冬交替期间,冷空气活动较多,气温波动较大。最佳时期是心脑血管、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的高发期。专家要求广大公众,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,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,及时采取防寒暑措施,合理安排出行和户外活动,减少气温突变对身体的负面影响。 (总台记者 吴伟)

推荐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